扫描右侧公众号二维码,回复关键字 5685
直接获取下载链接
下载地址......
文件名称 | 资源类型 | 文件大小 | 下载链接 |
---|---|---|---|
实践美学若干问题再探讨_兼与邓晓芒先生商榷.pdf |
69.23 KB |
点击下载 |
图书简介......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作者多数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国内著名学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资料展示、探讨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历史的力著。
作者简介......
李丹慧,1954年6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并担任《国际冷战史研究》主编。近年发表中苏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冷战史学术论文30余篇,并主编了《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2000年)、《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到对抗 ——中苏关系论文集》(2002年)等著作。
杨奎松 1953年10月生,重庆市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共党史、中外关系史,现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1982年1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1987年2月至1990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任教,1990年12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革命史研究室主任。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史、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史。著作:《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
目录......
目 录
序 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写在《中苏关系史纲》出版前的几句话…………………………………李凤林/1
《中苏关系史纲(增订版)》序……………………………………………………陈 兼/9
增订版说明……………………………………………………………………………沈志华/15
第一篇 难以确定的对手(1917~1949)
第一章 中苏建交声中的革命输出…………………………………………………………/3
俄国人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
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中寻找同盟者。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
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
国民党。
第二章 苏联援助下的国民革命……………………………………………………………/23
孙中山的强势在相当程度上阻遏了莫斯科对国民党前途的左右;而他的去
世,则使莫斯科必欲引导国民党前进方向的努力和国民党内部的反抗形成尖锐
的冲突。苏联帮助了中国的国民革命,同时也大大加速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彻底
分裂。
第三章 莫斯科与中国的苏维埃革命………………………………………………………/39
按照俄国模式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让俄国人付出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精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抵抗住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土生土长的毛
泽东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也就成为必然。
第四章 战争威胁下的中苏外交……………………………………………………………/52
在种种危机的压迫之下,苏联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孤立政策,开始主动和蒋
介石国民党政府打交道。外交的需要影响到依赖苏联而存在的共产国际的方针。
新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与推行,包括推动中共与国民党妥协成为必然趋势。
第五章 中苏两国的战时合作与冲突………………………………………………………/64
苏联既不能不要求中共顾及统一战线,又不能不对国民党压制共产党的行
为表示异议,因而既不能让国民党满意,也不能让共产党信服。其后果在苏德
战争爆发之后,很快就在中苏两国和中苏两党之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第六章 中国内战与中苏国共关系…………………………………………………………/91
莫斯科很快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苏联要想确保不让美国的
势力进入到被它视势力范围的中国东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把中共军队引
入东北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使国共之间的战争很快从关内发展到关外。
第二篇 同志加兄弟(1949~1960)
第一章 同盟条约的签订及中苏利益冲突…………………………………………………/111
毛泽东的坚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斯大林对中国的要求做出重大让步,
中苏外交谈判中的利益冲突最终得以化解,而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的猜疑也在
加深。两个大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笼罩在不祥的阴影当中。
第二章 朝鲜战争与中苏同盟的实质性进展………………………………………………/127
作为战争的实际决策者,毛泽东和斯大林在全球战略和局部利益上均保持
一致意见,中苏在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实现了全面协调和配合。在国内建
设方面,苏联对中国提供的经济援助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第三章 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139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毛泽东既感谢赫鲁晓夫为中共搬掉了压在头上的大
石头,又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景担忧,从而决定站出来讲话。“非斯大林化”
降低了莫斯科在各国共产党中的威信,却使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崭露头角。
第四章 苏联的经济援助与中共的政治支持………………………………………………/157
赫鲁晓夫掌握克里姆林宫实权后,全面推动对华政策新方针,加强对华经
济援助;波匈事件发生后,中国领导人到莫斯科和东欧进行协调,帮助苏联度
过了危机。1956~1957年,中苏关系进入了真正平等友好的“蜜月期”。
第五章 苏联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和限制……………………………………………/171
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中共并不信任,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核政策以及
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中
苏关系开始出现恶化的迹象时,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第六章 毛泽东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独领风骚……………………………………………/190
在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确实是最引人注意的中心人物。不过,最令人感
兴趣并引起争议的,是毛泽东在11月18日大会上的长篇即席发言。他在发言中
不时讲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和不易理解的话语,使得听众惊诧不已。
第七章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206
对于“大跃进”,苏联开始热情支持和赞扬,后来逐渐冷静下来;对于人
民公社,苏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并一直保持沉默。庐山会议期间
得知赫鲁晓夫公开发表言论谈论公社问题后,毛泽东忍无可忍,决定向赫鲁晓
夫宣战。
第八章 军事合作、炮击金门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219
台海危机给赫鲁晓夫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不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
也不知道毛泽东会做什么,这一点由于危机期间出现的核恐吓及核保护问题而
显得尤为尖锐。几个月以后,赫鲁晓夫终于做出了决定:停止对中国的核技术
援助。
第九章 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难以弥合的裂痕………………………………………/252
毛泽东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会谈不欢而散。中印边界冲突
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毛泽东也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
策。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的分歧不断加深,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第三篇 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
第一章 中苏分歧公开化与短暂的缓和……………………………………………………/279
意识形态的分歧关系到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谁的思想理论、
路线方针为统一的标准、共同的规律,以谁为领袖的大势,与两党的政治命运、
两党领袖的政治地位密切联系到了一起,这就预示了两党分歧最终公开化的前
景。
第二章 两党关系破裂与两国关系恶化……………………………………………………/334
促使中共迈出破裂与苏共关系步伐的关键,是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估计
的变化,开启了中国外交政策“左”转的进程和中国党对做国际共运领袖目标
的追求。一场意识形态大论战从思想和感情上斩断了这对兄弟之间的最后一丝
情谊。
第三章 中苏同盟关系的彻底瓦解…………………………………………………………/375
在对外患与内忧思考的相互作用下,毛泽东将中国集中反帝的外交战略调
整为反帝反修战略。苏联开始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假想敌,中国则成为苏
联人眼中的领土扩张主义者。敌友角色的质的变换彻底扭转了中苏关系发展的
方向。
第四章 国际共运分裂与中苏走向对抗……………………………………………………/410
中苏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从谨慎、克制发展到主动反击、军事对峙。毛泽
东着手调整中国的对外战略。1970年初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开始联美抗苏,中
苏关系最终转入敌对状态。中苏同盟名存实亡。
第四篇 走向“正常化”(1979~1991)
第一章 “正常化”问题的缘起……………………………………………………………/451
恶化的双边关系同历史遗留问题和两国内外政策等纠结在一起,既造成了
解决有关问题的迫切性,也加剧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导致探索关系
正常化的过程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对抗和冲突中逐步和缓慢地前行。
第二章 开启“正常化”进程………………………………………………………………/466
中苏副部长级政治磋商在北京举行。中方要求根本消除苏联对中国的安全
威胁,苏方则不希望对已经获得的战略地位做根本调整,不想减轻对中国的军
事压力。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典型的马拉松式的谈判。
第三章 双边关系逐步改善…………………………………………………………………/491
苏联最高领导人相继辞世,导致国内政局复杂化,各项政策停滞不前。中
方的努力成为中苏关系缓和与改善的主要动力。中苏各领域关系的持续改善与
发展使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的基础日益稳固。两国关系正常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
趋势。
第四章 走向“正常化”的转折……………………………………………………………/504
“首先我们是邻国,我们之间有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因此就决定我们
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这是中苏关系正常化最基本
的动力,也是中苏关系的历史命运。
第五章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525
中国政府的确在积极地推动中俄关系发展,通过外交努力促使叶利钦新政
府很快表示,愿意继承中苏关系的一切积极成果,保持同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继续履行前苏联同中国签订的条约,并同意尽快批准中苏东段国界协定。
跋 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531
附录一 参考文献……………………………………………………………………………/541
附录二 译名对照表…………………………………………………………………………/561